语言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类心智和认知的重要体现。认知科学是探讨人类心智和大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试图揭示人类心智和大脑的工作机制。近四十年来,语言研究与认知科学的融合和交叉日趋密切,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认知类型学等宏观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了更为细致的批评认知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用以及一些交叉研究领域如语音韵律-语法-句子-语篇的认知神经机制、二语习得的神经语言学等。有鉴于此,南京师范大学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于2023年11月11日至12日举办了首届语言与认知科学论坛,为语言与认知科学交叉学科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继续激发这一交叉学科的创造力和研究动力,催发高端成果,经商议,第二届语言与认知科学交叉学科论坛将于2024年11月15日-17日在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举行。会议拟邀请认知语言学以及认知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做主旨发言;同时,会议拟就相关议题开设平行论坛。热忱欢迎语言与认知科学相关领域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师生前来参会交流。期待与您共享研究成果和探讨未来的合作机会!
论坛主题:语言与认知科学交叉学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主办及协办单位:
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
《外国语文研究》编辑部
具体议题(但不限于以下议题):
语言学研究与认知科学
话语分析与认知科学
第二语言研究与认知科学
翻译与认知科学
文学与认知科学
神经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语用与认知
社会语言学与认知
论坛安排:
召集人:张辉教授、王佳宇教授
时间:2024年11月15日-17日
主要日程:
11月15日14:00-20:30报到。地点: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桂苑宾馆)
11月16日(上午)开幕式、主旨发言
(下午)平行论坛
11月17日(上午)主旨发言、闭幕式
地点: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科学会堂;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3号楼)
会务费:
会议代表800元/人,在读研究生凭学生证400元/人,往返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
会议住宿:
根据论坛2号通知,会务组对10月28日前发送参会回执,且明确表示要求预订桂苑宾馆的报名参会者预订了校内学术交流中心(桂苑宾馆)。
未明确要求预订桂苑宾馆以及10月28日后发送参会回执的代表,请自行联系桂苑宾馆(027-67866837)或校外酒店进行预订。
报名方式:
拟参会人员需于2024年11月3日前填写并发送参会回执(见附件)至:cogscience2024@163.com,邮件统一命名为“姓名-老师-单位(学校学院)-参会发言/参会旁听”或“姓名-研究生-单位(学校学院)-参会发言/参会旁听”;如:“张三-老师-北京大学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参会发言”。
论坛组委会收到参会回执之后将组织专家对摘要进行评审,并向通过摘要评审的参会人员寄发电子版会议邀请函。电子版会议邀请函将于11月6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发出。
到达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的交通路线:
武昌火车站公交:59路、518路、538路在珞喻路广埠屯站下车可至学校北大门。地铁:乘轨道交通4号线在(中南路或洪山广场)转乘轨道交通2号线在广埠屯站下车,A出口可至学校北大门。
汉口火车站公交:703路在珞喻路广埠屯站下车可至学校北大门。地铁:轨道交通2号线在广埠屯站下车,A出口可至学校北大门。
武汉站地铁:乘轨道交通4号线在(中南路或洪山广场站)转乘轨道交通2号线在广埠屯站下车,A出口可至学校北大门。
出租车/网约车武汉市出租车/网约车价格适中且覆盖面广。您可以通过手机打车APP快速叫车或了解预估价格。
会务联系人 (请注明实名和所在单位添加QQ后进行咨询):
会务组电子邮箱:cogscience2024@163.com
刘老师 (QQ: 1558445078);刘老师(QQ: 1456009570);丁老师 (QQ: 634879854)
论坛主旨发言题目、摘要及专家简介(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
丁国盛(北京师范大学)
应用大语言模型探索人脑叙事加工机制
摘要:采用神经影像技术开展的语言脑成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证据,在揭示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因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出色表现而举世瞩目。在语言神经机制研究中,大语言模型与脑成像技术相结合正成为一种趋势。本报告将介绍二者相结合的基本研究范式,包括神经编码范式和神经解码范式,以及我们课题组应用大语言模型探索人脑叙事加工机制的一些初步尝试。
专家简介:丁国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双语加工的脑机制、语言学习及脑的可塑性。目前担任“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期刊编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专委会、学习心理专委会委员。
李成陈(华中科技大学)
Cognition and Affect in L2 Writing: Impacts on Task Performance
摘要:This talk consists of a conceptual part and an empirical part. In the conceptual part, I propose the Integrated Task-mediated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L2 Writing by synthesizing and extending existing L1 and L2 writing models (Hayes, 1996; Kellogg, 1996; Kormos, 2012, 2023). This model posits that cognitive individual difference (ID) factors (e.g., working memory and aptitude) interact with affective ID factors (e.g., trait-like/task-specific emotion and motivation), linguistic factors (L1 skills/L2 proficiency) and the task environment (e.g., such as task complexity; TC) to affect writing processes and the resulting L2 text. The empirical part reports on an initial empirical study testing the new integrated model.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C on young L2 learners’ affective responses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how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D factors modulated the performance. A total of 412 Chinese 8th-grade EFL learners completed a working memory test, a scale measuring trait-like L2 writing enjoyment, a simple and a complex argumentative writing tasks differing in their numbers of elements (Simple group: n1 = 206, Complex group: n2 = 206), and post-task scales measuring task-specific enjoyment and motivation. Independent t-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ed TC contributed to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in task motivation and enjoyment an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but not in languag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D factors jointly predicted writing performance: working memory and task motivation predicted writing performance consistently in both tasks, task-specific enjoyment played a role only in the complex task, and trait-like enjoyment was not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ask performance.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Integrated Task-Mediated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L2 Writing. This study also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affective dimension of tasks and suggests TC as an intervention strategy to enhance task motivation and enjoyment.
专家简介:李成陈,华中科技大学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省级人才,华中卓越学者,兼任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荣誉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积极心理学、二语习得、二语写作、任务型教学与双语。以第一作者身份于Modern Language Journal,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System《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等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研究型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项目共7项,出版专著1部。入选2024年度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3年入选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连续2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担任国际语言学习心理协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学会理。担任语言学一区SSCI检索期刊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副主编,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等国际期刊编委。受邀于System,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教学》等期刊主持特刊与专栏。
李恒(四川外国语大学)
从“实验场”到“菜市场”:指示性手势个体和文化差异的认知科学研究
摘要:指示性手势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语言手段,也为心理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交汇融合提供了绝佳研究契机。近期,研究者们探讨了指示性手势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特征中的独特表达方式。我们尝试分享实验室的严谨研究与生活经验的真实观察,展示两种途径如何相辅相成为指示性手势的认知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启发。通过分析巴布亚新几内亚Yupno人、中国农民及饲养员,以及i人和e人群体在交流中对手势的不同偏好和使用模式,深入探讨文化背景、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对语言认知的重要塑造作用。本系列研究表明,指示性手势不仅是语言交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认知科学研究提供了扎根于生活每个灵动瞬间的鲜活实例。
专家简介:李恒,文学(中国)和哲学(英国)双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SSCI和CSSCI两大检索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性论文130余篇(包括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ve Science,《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心理学报》等》。目前担任7本SSCI 期刊编辑工作(Cognitive Linguistics副主编,Language & Cognition 总编辑,Gesture副主编,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编,Current Psychology副主编,Psychological Reports副主编,Social Cognition 副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系列丛书Cambridge Elemen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副主编。同时担任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agmatics & Cognition等13本SSCI期刊编委。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担任Journal of Pragmatics,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System, Linguistics, Lingua,《心理学报》、《现代外语》、《心理科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40多家SSCI和CSSCI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孙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Intersemiotic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between emojis and texts in Chinese corporate self-praise posts
摘要:Most studies have devoted to linguistic self-praise, ignoring multimodal self-praise and intersemio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modes. This study integrates a systemat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on emoji-text relations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approach to language-image relations to develop a “two-layer and three-dimensio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es intersemiotic convergence between emojis and texts in self-praise Weibo posts from China’s Fortune 500 companies. Results reveal intersemiotic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on three dimensions. Firstly, emojis and texts show convergence in representing the self, rooted in the shared conceptual mechanism of metonymy. Secondly, three types of interpersonal emoji-text resonance are identified, forming a spectrum from complete to partial resonance and non-resonance. This reflects similarities or variations i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attentional depth or granularity. Thirdly, emojis and texts tend to converge on the dimension of intersemiotic self-praise coupling in presuming the same or different speaker roles or addressee roles of reference, encoding the same or different viewpoints from inside or outsides of the corporation.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possible factors motivating Chinese corporations to deploy emoji-text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relations in self-praise.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erms of intersemiotic relationship.
专家简介:孙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 Communication编委、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名师,获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等。在SSCI和CSSCI来源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代表作包括《英汉商务话语隐喻对比研究——基于认知语料库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ECONOMY or ECOLOGY: metaphor use over time in China’s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Language and Cognition)、To orient and to engage: Metaphorical hashtags in Weibo posts of Chinese banks (Journal of Pragmatics)等。
孙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家翻译实践论视域下的隐喻外译研究
摘要:“国家翻译实践论”是中国学者率先开创的标志性新时代译学理论,该理论视角下的国家话语翻译作为一种自利性国家行为,牵涉多重国家关切。隐喻凭借其强大的认知功能,已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种重要国家话语方式,跃身成为国家话语翻译的一大重点;同时,隐喻丰富的联想性为其翻译带来了特殊挑战,构成了国家话语翻译的一大难点。虽然目前隐喻翻译研究不在少数,但尚无学者从国家翻译实践论这一高屋建瓴的格局予以深入系统的考察。本文将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为观察样本,在国家翻译实践论的指导下探究国家话语中隐喻翻译这一要核,以踵事增华,为国家翻译能力建构添砖加瓦。
专家简介:孙毅,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2016-2017),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24-202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CSSCI)主编。在Metaphor and Symbol、Pragmatics and Society、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外语》、《上海翻译》等SSCI、CSSCI刊物上发表认知翻译学、认知叙事学、当代隐喻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等方向论文100余篇,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于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曾获第九届国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全省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余项。
魏在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构式压制的认知语用理据——构式究竟是如何压制的?
摘要:关于构式压制,学界讨论很多,Goldberg(1995:238)认为,构式对词项施压使其产生跟系统相关联的意义。Michaelis(2004:25)认为,如果一个词项在语义上跟其所出现的形态句法环境不相容,那么该词项的意义就应当适应它的结构的意义。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构式压制提出质疑,构式压制是一个多余的概念(Ziegeler 2007,2010)、压制不是构式特有的(Traugott & Trousdale 2013; Iwata 2008,2020)。构式压制是一种基于听话人的识解机制,而不是解释机制,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词与构式的非常规论元配置问题(杨坤、文旭,2021)。那么,如何理解构式压制呢?构式压制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什么情况下构式压制成功?什么情况构式压制无效?能不能更加有效、更加精准地解释这类现象? 因此,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专家简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山杰出学者,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美富布赖特学者。2011.9—2012.7在美国俄勒冈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访学,师从著名哲学家Mark Johnson 学习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现为华夏文化促进会中国体认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索引,被《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遴选为全国“语言文字”学科高被引作者,被《学术志》遴选为2006-2018年全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前50名高被引作者之一;出版学术专著《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等3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等3项。获2021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王佳宇(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
具身到具语言:对人工智能的后人文认知语言哲学思考
摘要: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语言、认知、现实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这一变化亟需新的系统性的学术阐释。讲座首先结合弱-中-强的具身观连续统,阐释不同认知语言学流派在具身观强度上的差异。基于此探讨大语言模型在具身认知中的“身体性”。研究进一步提出“具语言”观,探讨语言实践(languaging)如何联结历史文本,影响人们对自主技术(如无人机、智能算法和人形机器人)的前反思性经验、情感反应和社会物质实践。具语言观为认知语言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体现了技术哲学的语言转向。
专家简介:王佳宇,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武汉市“黄鹤青年英才”、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桂子学者”。研究特长为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曾担任美国-波兰福布赖特奖学金匿名评审专家。在SSCI和A&HCI收录的国际期刊及 CSSCI期刊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担任多个SSCI收录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目前担任“Cambridge Element Series in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剑桥出版社“批评话语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成员、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期刊(SSCI和A&HCI收录)编委会成员。
张辉(南京师范大学)
话语合法化策略如何影响企业信任构建与修复---一项基于心理学实验的批评认知语言学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以场景为基础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探讨话语合法化策略(主观化策略与客观化策略)对企业信任构建和修复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两个场景:强指控场景(人民日报微博账户)和弱指控场景(某个人微博账户)。指控强度主要指的是证据力度(strength of evidence)。通过心理学实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两个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本文发现,在以企业信任度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中,指控强度、话语策略和企业否认指控的可信度三个自变量对企业的信任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企业否认话语可信度对企业信任度的影响大于话语策略,而话语策略对企业信任度的影响大于指控强度。不管是在强指控还是在弱指控的场景下,客观化策略对企业信任度的影响总是高于主观化策略。以企业否认指控可信度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话语策略、企业信任度和被试对科技企业的整体信任度对企业否认指控可信度都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其中企业信任度对企业否认指控可信度的影响大于话语策略,而话语策略对企业否认指控可信度的影响大于被试对科技企业的整体信任度。本文认为,在这两个回归模型中,话语策略都对企业信任度和企业否认指控可信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被试对科技企业整体信任度越高,主观化策略就越有效,而这一信任度越低,客观化策略则就越有效。
专家简介:张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厦门大学兼职教授,福建省文科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语言认知智能实验室”主任。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二语语法加工的神经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出版《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认知转喻》(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认知语义学研究》、《熟语表征和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批评认知语言学》(2022年)等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Brain and Language, Scientific Reports, Lingua,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外国语》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30余篇。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研究。
赵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二语口语句子产出中的递增加工
摘要:口语产出涉及概念化、言语组织和发音三个阶段。在概念化阶段,说话人根据说话意图生成言语计划;在言语组织阶段,说话人对言语计划进行语法和语音编码,形成内部言语;在发音阶段,说话人将内部言语转化成公开说出的话语。口语产出的典型特征是递增,所谓递增指的是说话人不必在一个阶段加工完所有信息再进入下一阶段;当部分信息在某一阶段加工完毕后便迅速向下传递,同时上一阶段继续加工新信息。递增贯穿言语产出的全过程。我们运用图片描述、结构启动和眼动等实验方法探讨了英语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从概念化到言语组织阶段的递增加工模式。结果发现英语二语学习者的递增加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模式:递增加工在言语产出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不同。递增加工也受二语水平影响,因水平不同而有差异。
专家简介:赵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研究分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人才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主持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SSCI和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本。研究成果曾获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朱祖德(江苏师范大学)
老年人阅读中的预期加工效应
摘要:老年人的语言预期是否退化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预期相关的N400效应和大脑激活强度减弱,但在自然阅读中,眼动指标上的语言预期效应与青年人相比还存在增大现象。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在关键词处观察基础基础上,通过实验范式更新在关键词前词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老年人的预期效应比青年人更大,但这一效应不是由于更多地调用预期策略引发的。这种保留的预期效应可能反映了老年人依赖语境加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下降。
专家简介:朱祖德,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采用神经影像、神经调控和认知训练等技术,近期主要研究障碍群体的语言认知损伤及其康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成果在 Alzheimer’s & Dementia、Cerebral Cortex 和 NeuroImage 等期刊发表,作为执笔人撰写了《认知训练中国专家指南》,参与撰写了《语言理解中语义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奖励。
来源:王佳宇
附件:第二届“语言与认知科学交叉学科论坛”参会回执.docx